-
差模斥拒比 normal mode rejection ratio
顯示能排除多少輸入時產生的差模電壓,以減少對輸出的影響,通常以dB表示。差模電壓會對輸出帶來變化,為了產生和差模電壓同等的變化,所需的訊號增益比例,即稱為差模斥拒比。
-
差模電壓 normal mode voltage
不希望重疊於測量電壓中的輸入電壓,包含測量導線的熱電動勢或感應電壓等。也稱為串模電壓
-
燒毀 burnout (protection)
在無輸入狀態下,將輸出轉移到安全的最大方向或最小方向。
(例)以熱電偶為感測器控制溫度時,因燒毀等造成熱電偶斷線成為無輸入狀態,萬一機器判斷溫度降低而加熱恐會導致過熱,安裝此防燒毀功能,可防止過熱。
-
位元組 byte
當作一單位處理的位元群組。多為8位元。
-
匯流排 bus
轉發資訊的訊號傳送線,由複數站體串接而成,可將數個訊源從任意地方,傳送至數個接收器中的任意地方。
・GB-IB
美國IEEE制訂的匯流排之一。IEEE-488
・VME匯流排
美國IEEE制訂的匯流排之一。IEEE-1014
・多匯流排
美國IEEE制訂的匯流排之一。IEEE-796
-
同位元檢查 parity check
二進制碼中,1的數量會附加位元變成奇數個或偶數個,並檢查此二進制碼的傳送有無錯誤。
-
PID控制 proportional plus integral plus derivative control
控制輸出的訊號,為輸入對時間積分和輸入對時間微分的線性組合之倍數。
-
BCD (二進制編碼十進制) binary coded decimal
將十進制中各位數的十進制數字,以4位數的二進制編碼呈現。
(例)將十進制數字的23,以0010 0011呈現。
-
滯後 hysteresis
因輸入值過去路徑,而產生不同輸出值的機器或裝置特性。
-
視在功率 apparent power
交流機器的電壓和電流的乘積,即稱為視在功率。單位為VA (伏安),一般用來表示交流機器或交流電源的容量,如可對變壓器或電動機等,施加多少伏特的電壓和多少伏安的電流。
-
位元 bit
二進數位的縮減,以1或0顯示顯示二進位數的1個位數,為資訊量的最小單位。
-
比例帶 proportional band
比例動作中,輸出的有效變化幅度在0~100%之間變化時,所需的輸入變化幅度(%)。
-
負載電阻 load resistance
→容許負載電阻
-
死帶 dead band
輸入變化的有限範圍,完全不會產生輸出變數可察覺的變化。刻意使用此特性時,也可稱為「中間帶」。
-
框架 frame
脈衝列的1個群組,以時間分割多工傳輸訊息時,可顯示傳送路徑上的資訊。
-
浮動輸入 floating input
一種輸入電路的方式,以絕緣物隔絕了外殼、電源及各種輸出電路端子(JIS定義)。
-
負邏輯 negative logic
二進制資訊的「0」和「1」對應實際施加的電壓位準H和L時,有兩種方法。「0」對應L、「1」對應H稱為正邏輯;「0」對應H、「1」對應L則稱為負邏輯。
-
補償導線 compensating leadwire
一對帶有絕緣層的導線,在一定溫度範圍內(包括常溫),熱電性質幾乎等同於匹配使用的熱電偶,用於連接熱電偶的端子和基準接點,以補償熱電偶端子部分的溫度變化所產生的誤差。
-
無效功率 reactive power
供給交流機器的功率(視在功率)中,該機器有效利用的功率為有效功率;剩餘在負載中未有效利用,最後流回電源的功率,稱為無效功率,單位為Var (乏)。求得公式為機器內的電壓、電流及
兩者相位差sinθ的乘積。
無效功率Q=電壓E×電流I×無功因數sinθ (Var)
此外,有效功率P2+無效功率Q2=視在功率S2
-
有效功率 active power
交流機器中有效利用的功率,單位為W(瓦特),為電壓、電流及兩者相位差cosθ的乘積。cosθ為「功率有效使用的比率」,稱為「功率因數」或「功率」。
-
功率因數 power factor
對負載機器等施加AC電壓E時,該機器內的交流電流I的相位,一般會相對於電壓E領先或落後θ。具體而言,負載為純電阻時不會產生相位差;若為線圈等電感負載時會落後θ;為電容器等電容負
載時會領先θ。
-
線性化電路 linearizer
例如用熱電偶測量溫度,測量值(溫度)和檢測訊號(mV)輸入非線性關係的檢測訊號時,可將其轉換為和測量值成線性關係(比例關係)的輸出訊號,稱為線性化;該電路稱為線性化電路。